蘋果儷細宋(Apple Lisung Light)與蘋果儷宋Pro (Apple Lisung Pro)
作者: zonble
蘋果儷細宋與儷宋Pro的差別,主要在注音符號、標點符號等符號,以及英文字體上,在注音符號方面,儷宋Pro的注音符號,是以楷體表現筆劃結構,而蘋果儷細宋則是以原本的明體筆劃呈現注音符號。在常用的全形標點符號方面,則是蘋果儷細宋的標點符號,明顯比儷宋Pro來得大些,比較逗點與句點,可以明顯看出比例大小的差別,而儷宋Pro的逗點除了本體圓點部份比較小之外,最後的一撇則是直接位在本體圓點下方,使得整個逗號看起來更為狹長。—如同之前提到蘋果儷細宋的字體特色,是所有的中文文字有著向左右展開,擠壓上下空間,看起來較為扁平,儷宋Pro使用這樣的逗號設計,其實與整體字體設計,似乎不是很相稱。

所以,雖然兩套明體字的中文文字可說是相同的,但是考慮到標點符號與注音符號的搭配(在中文文件中,應該大家都一定會用到標點符號吧?),儷宋Pro的設計會比較合理,但是儷宋Pro中文字體當中所搭配的英文字體,使用的卻不是一般製作英文文件、或是許多人已經習慣的中英文混排時所使用的Roman字體,看起來比較大、大部份等寬且像是某種古老的英文打字機字體的字體。
儷宋Pro的英文字體除了在閱讀時不盡符合習慣,字體結構也過細,看起來也有點吃力,而儷宋Pro的英文字體設計,我覺得有個更大的問題,就是無法產生kerning的壓縮效果。

我們可以用reject這個字做實驗,如果是在蘋果儷細宋下,可以看到e與j之間的空白被壓縮,j的kerning部份會放置在e的下方,但是蘋果儷宋Pro則不然,e與j之間會有著相當明顯的空白,而造成使用蘋果儷宋Pro編排英文時,字體會看起來相當的寬鬆,而分散視覺上的注意。我自己是以為,蘋果儷宋Pro的英文字體,實在不是很理想。
而比較起來,Windows內建的新細明體,在前面提到的各項表現上,都沒有特別不合理之處。雖然說,目前在製作中英文混排的文件,大概都還是中英文各別指定不同的字體編排內文,例如中文使用某套明體,英文指定成Times New Roman等,或是用文書軟體提供的中英文分別指定字體功能,或是使用排版軟體的字體集功能,但是我還是會期望在系統當中,能夠內建一套比較合理,適合使用的中文明體字。
2 篇留言:
首先要說的是,我覺得Zonble這兩篇分析,填補了我們對電子印刷知識的很大一片空白,我想先為Zonble鼓鼓掌。
我很挑剔字型,但我沒受過Zonble所受的訓練,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看了Zonble的分析,總算稍稍知道細明體、LiSung Light以及儷宋Pro的理性認識上的差別在哪裡(感性認識上是一直知道其差別的)。
為什麼字型很重要呢?因為字型直接影響閱讀經驗。或許字型的重要性,只有當選了一個很差的字型時,才會突顯出來。國內很多晚近成立的新出版社,喜歡不按牌理用一些很奇怪的字體、很奇怪的字距行距,那種閱讀經驗的痛苦,實在難以言喻。
我覺得我們的文化很欠缺type awareness(對於字體的覺察力)。學校沒有教。不知從什麼時候,小學課本或許為了為毛筆字鋪路,用的都是楷體字印刷。我對楷體字的歷史所知有限,但我一直覺得楷書跟「現代」是脫節的。用技術詞彙來說,楷書的重量太重,印成大字很適合,印成小字則難以閱讀。而這樣的type stupidty,竟然完全滲入我們的公部門中(Taiwan/ROC政府的標準字體為Windows「標楷體」14點)。而且,楷書完全不適合做為大標題字體。
這種type stupidty/lack of awareness的表現,最明顯的不同,大概就是台鐵和捷運的差別了。有人跟我說過捷運的色系、用字是找過國際設計公司來設計的,細節我不清楚。但可能有人還跟我一樣有印象,在營運初期,所有柱子上的站名,竟然是用「隸書體」印的!這樣愚蠢至極的用字,幸好在後來換上金屬站名牌後,全部換為了粗明體。而整體捷運的用字,也大致就是黑體和(粗)明體的使用,在視覺效果上相當一致。而台鐵呢...... 尤其是台北車站以後的新車站(台北車站、萬華車站、板橋車站),其設計就陳舊不堪,不但楷體、隸書體亂用得可怕,英文更不知道是從哪個中文字體的英文字印出來的樣子,站名牌四週還有可怕的中式花邊。這到底是誰設計的?
現代公共設施使用San serif(Gothic, Helvetica, 黑體或圓體)系列的字,後面是有其藝術史上發展歷程和裡由的。大約是跟包浩斯同時期的二戰前,De Stij、包浩斯等學派,都相當注重「海報」這樣的藝術形式:海報幾乎可以說是第一種political art和public art。而「海報」在包浩斯的概念中,就是要用San serif字型來標示(這和先前新藝術Art Nouveau或甚至是美國中西部懸賞海報的花式風格,大大不同)。因為San serif字型使用簡單的幾何構成,視覺效果強烈、簡單、明確。這其中當然有受到現代主義、國際風格等思潮的影響,但是如果我們都同意公共設施(而文字和印刷物何嘗沒有其公共性?),那麼選用適合傳達
、具有視覺效果的媒介,其實是很重要的。
而我們的學校竟然在大力推廣文書處理(Word?!)的同時,卻對於「字型」這樣一個既隱型又無所不在、影響如此重要的東西,完全沒有能力處理,就實在很令人一嘆了。
Zonble文章的分析相信是填滿這樣一個空乏的開始。
作者:
lukhnos 發表時間: 8/28/2004 10:03:00 下午
我很喜歡你的比較, 但是我想看一下有關""部的比較?
作者:
Felix Ng 發表時間: 7/25/2008 12:28:00 上午
張貼留言
? 回前頁